close

「人生的探索與選擇」讀後感(續六)

3.4 溫、良、恭、儉、讓

作者於台大校長任內,每次給同學題畢業紀念冊都寫「溫、良、恭、儉、讓」五字以勉之,查該辭,語岀《論語學而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溫是溫和、溫文、溫雅,良是良心、良言、良行、良知、良善,恭是恭敬、恭順、恭謹、從之不逆,儉是儉樸、節儉、去奢從約,讓是禮讓、辭讓、互讓、謙讓、先人後己。

五者是指孔子之聖德,孔子因為有這樣的修養和風範,所以別人會主動問政於他,請求他的指點。易言之,此五者乃孔夫子之風範,儒者之本色。表現於外是做人之態度,行為之風範;植根於內則是人格之修養,文化之積澱。

品德與人的「性情」、「人格」、「個性」、「行為」、「修養」、「道德」、「學識」等皆有關,狹義的講,品德是指人的操行、操守而言;品德是人之品格修養,歐陽修認為「三不朽」中以「立德」為首,亦足見品德之重要。

良好品德者,其為人正直,品性善良;反之,品格低劣者,其內心醜惡;即使才高八斗,亦只會惹來別人的譏諷與猙獰。品德是吾等終其一生欲追求之目標與待修持之課業,是社會安定和諧之力量,也是個人取得社會聲望與地位之重要條件。

若以因果關係視之,品德是因,聲望是果。我們可以透過各階段且多方面的學習,來汲取為人處世的知識並力行之,即能隨著學問的積累、不斷思考及反省等手段,從而領悟做人的道理,達成修養品德之目的。

「品德教育」,是一種需要長時間且持續努力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僅以強迫方式要求學生理解其文字意涵;是一種導引發現的教育,通常需要在觀念未深植與行為未定形之前就必須養成的智能基礎。

茲將人生依目前之學制加以區分為學齡前之家庭教育、學齡之國民義務教育、高中(職)教育以迄大學教育及將來岀得社會之社會大學教育,則每個階段之品德教育如下:

學齡前之家庭教育,尤其是0~3歲之強塑期,不能因少子化而過於溺愛,要讓他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諸如跌倒自己站起來,不要耍賴,尊敬長輩,不要挑食等等;幼稚園至國小畢業階段,不要期待所有的學習,都在學校完成,要能結合生活教育,從最基本的自律行為來遵守法治,如:不亂丟垃圾、遵守交通法規、車上讓座或不在公眾場所大聲喧嘩等等;品德教育要從小做起,從家庭及學校教育做起,家長及師長自己的行為要能端正,要以身作則。(待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溫、良、恭、儉、讓
    全站熱搜

    村夫阿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