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另類黌宮(三)


 



國內不知從何時起,吹起終身學習之風,鼓勵在職人員回學校再進修、再充電、再學習,就目前科技之日新月異,離開學校幾年若不再充電,將會有跟不上時代之虞,因此在職進修應為好事一樁。


早年在職進修均以夜間部方式居多,記得當年學禁未開之際,要報考夜間部還真難,粥少僧多之結果,夜間部學生之素質也在相當程度以上,較諸於日間部學生並不遜色,這可從很多早期官員之表現見出端倪。


若進修研究所課程,其在職進修人員之程度,更勝於一般生。因為每個系所之在職名額有限,且是擇優錄取。在職生即使成績較一般生為高,限於名額,除非是自願轉為一般生,否則還是被摒棄於門外。若在職生成績未達標準,則名額從缺,由一般生補足。


上課方式採混合教學,同一老師、同一地點、同一教材、同一作息、同一作業,除身分為在職生外,根本看不出來與一般生有何差別。上課所修習學分,亦與一般生無異,論文亦然。如此,在職進修者出得校門之素質才能等同於一般生,這才是個人之福、社會之福、國家之福。


不知何始,國內出現所謂的「在職專班」,既然稱之為專班,當然就無一般生。而其錄取門檻大幅度降低,降到很多均以同等學歷報考,高職生、二專生、五專生、二技生、四技生或大學生,均能報考。或說這是「有教無類」,但將此雜牌軍混於一堂授課,那教授們還真是「有教真累」呢,除非授課教授本身就是「有叫無淚」者流。


國內目前雖大學林立,系所供過於求,但就學子而言,要想考上理想之系所,亦有一定之困難度。君不見,多少學子自北考到南,自西考到東,一個學生考十來個系所是常事,不足為奇,屆時再挑個最理想者就讀,這就是目前學界生態。


自從專班出現後,國內知名大學群起效尤,先是針對公務機關廣發英雄帖,所謂的學分先修班,一個學分自四千至六千元不等。若不參加入學考試,則發給修習學分證明,若參加入學考試,則不但發給所謂的考古題,甚且還是命題率幾近於百分百者,而錄取者約為報考人員之半數以上,較諸於一般生擠破頭,實有天壤之別。而其所修習之學分,還能悉數相抵,無亦是花錢買入場卷般,這還真有商業頭腦呢。


據聞還有某些名校,除筆試外,再利用口試篩選,以達錄取特定人選之目的,真是無所不用其極。治校者或許被蒙在鼓裡而不知,或者根本就是一丘之貉,不得而知。但以此公器私用之行徑,能為國家造就何人才實堪虞,悲甚!


曾與某商業大學之政治教授們談及此事,渠認為若不如此「廣招人財」,那將如何令該校在國內立足?問其何須如此,則顧左右而言它。校風何在?校格何存?似乎已不是他的責任。是環境使然?是利令智昏?留給聰明如您者,一個廣大的想像空間。


不是說不能設在職專班,而是要立足點公平,難道說在國內只要繳得起二十來萬元,即能擁有那張A4大小之證書?私人機構或許不會在乎,因為但憑實力嘛,誰管你學歷為何。反觀公務機關則不然,在「行不行,有文憑」的庇蔭下,令那些非正規者,遊走於公務部門,甚且還成群結黨,胡作非為,視法令如無物。


最近新聞有學生指控老師索取指導費事宜,經詳細閱讀報導內容,這名學生太天真了,即使能畢得了業,亦難在叢林社會生存。因為指控的老師,既不是其指導老師,亦不是其授課教授,要人指導,花錢是應該的,這是使用者付費原則。連這麼簡單的道理皆不懂,真是「讀冊讀到尻脊平」了,切記,「閒罔閒,算命也要錢」的台諺,就是教人「使用者付費原則」。


若說大學生,尚須父母全額負擔也就算了,都已是研究所的學子了,難道還不懂尊師重道嗎?難道連起碼的奴役皆不想服即巴望畢業嗎?若說研究所最大的收穫,除文憑外,應是同儕朋友及奴性的養成,君不見,有哪個研究生不是謙恭卑下?哪個研究生不是唯唯諾諾?


再行,您鬥得過教授嗎?您有他行嗎?須知,在黌宮中才真能深切體會「媳婦熬成婆」之真諦。若不屑,則請便,反正「天下烏鴉一般黑」,若您有幸看到一隻體型相似之白毛突變種,而稱之為「白烏鴉」,那你就大錯特錯了,那根本就是一隻白鴉。就像您在白板上寫字一樣,絕不是說成「在白黑板上寫字」。否則,您將會是黑白不分,根本就在混淆視聽,根本就是在黑白搞一樣可笑。(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村夫阿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