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鄉下國小生活記趣(續七)
當年之課輔參考書籍、模擬測驗卷,若與現代比,真是少得可憐,老師為求聯考成績,總是絞盡腦汁,編寫測驗試題,真是到鉅細無遺,仿如昔者殺敵般,寧可錯殺一百,不可錯放一個。
國語字形測驗,其實就是改錯字,一個句子中,會放入一個錯別字,作答時須挑出,再寫出正確者。看似簡單,其實做起來有點困難,要看你之判斷力及認識詞句之多寡,才能完成。
字音測驗,對當年之鄉下孩子,也是一大負擔,常常是ㄔㄘ不分,也常有ㄧㄩ不分之情形,雖說國語也念了四年,但當年無收音機、無電視,回的家中盡是說閩南話,國語是僅在課堂上念書時或校園中有其他糾察隊時才用的語言,說不好能怪誰?
破音字也是一大挑戰,常態音已是一大困難了,更遑論破音。猶記得當年有一句「原來『親』家也是『親』戚」,兩個親字考倒了多少人,親家之親破音為慶「ㄑㄧㄥヽ」,親戚之親讀音為欽「ㄑㄧㄣ」,才幾歲之小孩,哪會知道如何破音。
字意測驗,若要寫出,或許較難,若為選擇,因有教過,大多能憑印象選出正確答案。但是老師或許是為了出奇,常會出些似是而非之答案,令同學有掉入陷阱之感覺。
基於此兒時記憶,到後來自己身為人師,有機會出考題時,就絕不會出現模稜兩可、似是而非之試題,記得曾經出過是非題全部答對即一百分之試題。目的僅是要給學生正確的觀念,分數並不代表任何意義。
重組測驗,目的是測驗學生對句子、詞句之通順性及其全句表達之意義,若念的句子不多,還真是一大考驗,在當年讀物匱乏之年代,除國語日報外,幾無他讀物,詞句組合還真難。例如座右銘寫成右座銘,不共戴天寫成不戴共天,看起來好像也沒錯,念起來也還順口,但就是錯。
閱讀測驗,是先有一篇文章,經考生閱讀後,會出現十幾道題目,藉以測驗考生對該篇文章之意思,包括文體、人地時事物等,說難不難,但對一個毛頭小夥子而言,確有點困難。
測驗卷中會有一個作文題目,雖不是甚麼天文地理、風花雪月或是古文節句,但是要在有限的時間,寫一篇起承轉合的文章,要切題、要言之有物、要有情、要…等,且要注意標點符號之應用,字數約在三四百字之間,如此文章,還真有點困難。
每天的授課,除了課本上之幾課課文外,就是測驗,課文講解以一次為原則,當然,若於不斷測驗中,發現同學有疑問,或是同學自行提問,則老師也會不厭其煩的再三講解。那些課文,有些至今尚記憶猶新,甚麼海峽上的月亮、阿里山五奇、孫叔敖埋蛇…等等,現在想來,或許就是在懵懂無知之年齡有此磨練,才會有今天。
作文,模仿彷彿是最好的訓練過程,當然,多讀課外讀物也是文辭之來源。每一種文體多作,才會文思敏捷,因為怕的是當年之聯考不照牌理出牌,註明需以何文體才能得分。比如試以說明文說明「秋天」或是以抒情文描寫「秋天」或以記敘文敘述「秋天」。當文體不對時,則作文之二十分即抱蛋,那與省立初中即是絕緣。
以上之所以嘮嘮叨叨闡述昔時之國語教學及測驗,無非是想將當年情境復原,然未能與多拉A夢取得聯繫,無法借用其時光隧道機,不得不然之行為,尚祈諸位大德,雅量海涵。(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