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第二中年
有人說「人生是線性的單向道,只能往前,且一去不回」,若將此話作為勉勵人「把握光陰,及時努力」可;但若視為鐵律,一成不變則顯得有點消極。
人類生命應是一個永不停頓的循環體,能在不同的階段展現不同的強度。年輕力壯時,可出體力,從事較粗重的工作;隨著年齡漸長,轉換成體力、腦力兼顧的中級幹部;年長銀髮族則可提供人生歷練、經驗,擔任顧問工作。
人若能妥擬生涯規劃,懷抱終身學習,則無所謂之退休,因退休充其量僅是換個角色繼續貢獻社會而已。隨著退休年金之實施,多少五十來歲即退休者,賦閒在家,對社會是一損失,對其個人又何嘗不是損失。雖說不愁吃不愁穿,難道眷養之寵物會有此種憂慮乎?
就人生而言,「年齡」僅是計算從出生後之時間而已,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才是相對的心境年輕。常說某人青春永駐,是否飲了青春之泉?深究之,其的確是存在的,端視你如何應用。
所謂「青春之泉」,就是心靈是否健全,天賦是否自由以及創意是否發揮。只要善用青春之泉,即能突破年齡之限制。換句話說,亦即心靈才是青春之源頭。
世人以年齡做為是否可從事某行業之依據,例如入學考試、職業考試或就業甄試等,就有殊多年齡的限制。站在需才者之立場,或有其某種特殊原因考量,但以「人盡其才」而言,真正能勝任者,年齡並非唯一條件。
昔以35到50歲為中年,常說人過中年則萬事難矣,年過五十的人就急速朝退休、死亡邁進。認為學習是年輕人的事,創業亦須趁早,三十來歲若想做些事,則會換來不務正業、好高騖遠之嘲笑眼光。
其實,第一中年之結束,僅代表人生之某一里程碑之達成,如事業之成就、小孩離家唸書、貸款還清等,真正美好人生才正要開始,這就是第二中年的概念。當尚有健康身體,且事業有成之際,即能妥擬生涯規劃,進行個人真正想做之事,追求下一階段之人生目標。
曾於偶然機會欣賞羅東社區大學之成果發表會,其中有一舞蹈節目,成員平均年齡超過七十歲,指導老師高齡八十八,真是名符其實的「老師」,主持人訪問時,她說要繼續敎下去,當時場面真感人,也因此贏得觀眾熱烈掌聲。
舉此例,旨在說明「人生永遠不嫌遲」,怕只怕才三四十歲,就斷然放棄自己之人生,任由生活陷入沉悶的例行公事中,不認為有機會來改變人生或使其成長。
有些宗教,闡述來生,其教義如何是其自由,但導致讓多少人迷信於來生,多少人迷失於今生則為其憾事。就淨化人心觀點,這些教義無可厚非;但就人生理想觀點,又何不積極鼓勵今生,而只徒託來生?人要活在當下,無須活於過去,亦無須活於未來。
人生是不斷的循環體,並非線性,若執意遵從線性則將不能找到天命,這是善意之規勸,而非危言聳聽。現代人之身體,並非真的老化而是退化,其原因是出於生活方式以及因而引起之疾病,這些是大自然不提供的,都是自找的。
銀髮族要加強第二中年概念,必須要重新認識自己,以全人的眼光看待自己,別將心靈置之於身體之外,認為僅是房子裡之房客,或將身體視為僅是頭腦之交通工具。
同時態度也會影響健康,要笑顏常開,要保持求知慾,要活到老學到老,要樂活,要常利用冥想。即使是白日夢,夢中境界亦須甜美,別盡是噩夢連連;要有美夢成真之憧憬,不要浸沉於夢醒不了情中。
雖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可換個角度想,就常想一二吧。雖說人常得罪我,那就多一點寬容吧,懂得原諒別人,不要拿別人的錯失,來懲罰自己。
銀髮族亦需保持可塑性,要不斷學習。常言道「除了死不要學外,其他什麼都要學」,處在目前之社會則更甚之,連死亡都要學習。須知人類腦部之成長並非筆直之線性,而是可回溯之圓形,透過學習,腦部可繼續製造新細胞。一生中,腦細胞被應用的已極有限了,就多加利用吧。
人常說腦子不用會生鏽,確是如此,為何現代醫學會要銀髮族打牌,就是要其繼續用腦,以免提早退化而成老人癡呆。需切記,多用腦,別想死後頭腦九成新,會賣個好價錢,其實人當心臟停止跳動時,與動物遺體何異。
只要持續保持腦部之活動,讓頭腦不斷保持敏銳度,即使年長,亦仍繼續建構新的神經傳導路徑,發揮新的創意。年長者其成熟度就是最大資產,最大優勢。在著重經驗領域工作中,年齡其實是資產而非負擔,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家庭如此,社會如此,國家亦然,願每個銀髮族都能成為社會之瑰寶,是社會之祝福而非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