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生的探索與選擇」讀後感(續三)


「關懷」是對人多一點關心,人有七情六慾之情緒這是人之所以為人之處。昔時,或許是農業社會之背景,街閭鄰坊皆會互相照應互相關懷,曾幾何時,隨著經濟之成長,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無情、形同陌路,雖雞犬相聞但老死不相往來。


猶記得少小之時,每被教以見到長輩要稱某某公、某某婆、某某伯叔、某某兄姊等等,鄰里間似乎都是有親戚關係般,及長才知原來彼此之間祇是鄰居關係而已。弟子規中亦有晨昏定省之教義,昔為侍雙親,今則為侍小親親。


現代人漠視人際關係,尚有教育因素使然之另一大主因,孩童在懵懂之際,無論老師或家長均教以不得跟陌生人打招呼,但又未時時耳提面命其見到親長要打招呼,久而久之,漠視人際關係成為必然。


自家庭、學校以迄社會,每個環節若皆不重視人際間之關懷,則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亦是意料中事。人生中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之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AQ)高者,視挫折為人生旅途中之激勵石,常越挫越勇;反之,則陷入失望、沮喪與悔恨之死胡同。


俗云:「哀莫大於心死」,當情緒陷入低潮時,若能有別人之些微關懷,亦能如茫茫大海航行中見到燈塔,荒漠旅程中見到綠洲般的燃起一線生機。曾有試驗顯示,同時出生之嬰兒,常受關懷者之各種發展均會有較好之表現。問題兒童或青少年,通常岀於問題之家庭,因為缺少關懷而導致性格受創。


良醫醫心,良師塑人,接受較多關懷之學生,通常會有較突出之表現;職場亦然,帶人帶心,長官關懷之眼神,往往更甚於加薪之效果。時下興起之心理諮詢師或以前既有之張老師,皆能發揮關懷、救溺之功效,社會多點關懷亦能充滿和諧。


「健康」當然是指自己之健康,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成就自己之幸福。若將健康視為1,而將財富視為O,則只有在健康存在時,財富才有用,因為當1不存在時,後面的O只是點綴而已,根本上還是O,是為虛無的。職是之故,健康為幸福之本,有健康身體才能談財富,若賠了健康,即使賺得全世界又有何用?當拼命努力工作時,何妨留些閒暇時間給健康。


就實質而言,健康之個體,理應擁有年輕之狀況,通常觀察一個人是否年輕,可分為身體與心靈兩大部份來加以評估。透過醫學之診療,充其量僅能減緩身體老化的速度,唯有自己之心理,才能決定是否讓其心靈保持年輕。現代人身心常處於緊張狀況,致百病叢生,因此迫切需要如何簡化自己的生活?如何放慢生活步調?如何降低購買慾?使生活過得更輕盈、愉快。


我們也都知道,將生活過得更簡單就可以帶來更好的健康,精神上可減少壓力,也能更深刻的體會人生滿足感並加速其靈性之成長。但往往仍會被舊習慣給綁住,不知變通,不思變通;扛著過量的工作框架,做著過量無謂的工作,致形成過勞死,英年早逝,徒然浪費社會資源;人為物役致形成消費過度,整天東奔西跑疲於奔命,導致精疲力竭,影響身心之休息及健康。(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村夫阿土 的頭像
    村夫阿土

    村夫阿土的部落格

    村夫阿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