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生的探索與選擇」讀後感(續一)


三、讀後感言


3.1 幸福何處求


幸福之來源可分為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倫理價值及精神價值四種,前兩者亦可稱之為世俗價值。世人皆近世俗價值,見面每言近來發財否?置屋幾幢?嬌妻華車若何?官階至何?常陷「人比人,氣死人」之死胡同中,思緒中滿腦子都是方孔兄,這種「既得隴復望蜀」、「人心不足蛇吞象」之心境,幸福何所有,與幸福僅漸行漸遠罷了,昔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之情境難復見。


世人尚言功利,皆曰環境使然,惟何以環境至此,深究之則為教育使然。或許是近百年來窮途困頓窮怕了,致祖教父,父教子,子教孫,代代相傳,不敢或忘於加冠晉祿之追求,功利主義能不盛行嗎?雖說「沒有錢萬萬不能」,但金錢真的是萬能嗎?頗值深思。


隨著工業化時代之潮流,三代同堂難復見,昔長者含飴弄孫之景象亦難以想像,倫理觀念之淪喪久矣,因為功利主義作祟,家長認為知識教育是學校的事,家庭教育是安親班的事,「少子化」加上「人為物役」之驅使,以及升學又不考倫理等大因素,不談倫理似為大勢所趨、理所當然。朱子治家格言「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之景象也將如海市蜃樓般而已。


再談精神價值,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前三者為生存需求,係屬動物本能之需求,滿足了生存需求後則會有「尊重需求」,簡單講就是人有被大眾肯定之需求。此種需求包括個人對其自身成就或自我價值的感受,以及別人對自己的肯定與尊重。時時希望別人來接受他們,肯定他們。天天戰戰兢兢的等著別人的肯定,肯定其成就、名聲或地位。滿足時就充滿自信,不能滿足時,就會感到沮喪。


五大需求之最高境界為自我實現需求。達到此境界者,不僅能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同時也能自我肯定。為自己而活,是生而為人之起碼需求也是最高需求,看似簡單但是又談何容易,多少人活在別人的掌聲中,這正是人無法快樂的原因之一。


幸福是一種感覺,是一種「個人主觀」之感受。若說快樂是期待得以實現之愉悅感覺,則幸福就是一種能享有長期快樂的感覺。在追求幸福之過程中,既然世俗之價值追求不易或根本不可得,是否該試著思考減少其份量,減少「想要」的慾,僅留「需要」的求,則不會常因慾求不滿而增添痛苦。


倫理價值可從家庭中建立,漸而擴及學校、社會,入孝岀悌,老老幼幼,且老有所終、幼有所養,如此則倫理社會慢慢形成;精神價值似可以越過尊重需求,不要僅活在別人之施捨陰影中,應邁向最高層次之自我實現需求,人生中凡事自我肯定,自我負責。倘能如是,則幸福不遠矣。


蘇軾在其「超然台記」文中述及,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於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蘇軾真可作為亙古今優游於世俗功利之內的代表,其思維頗值我們人生抉擇之參考。(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村夫阿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