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憶往
時序已是臘月,有些人家應已送完灶神了,現正忙著準備年貨過春節,但對我而言,除年終獎金進帳與否較為關心外,似乎無任何過年之氛圍。
對年節氣氛之淡薄,不知是否人人皆若我。試想身處現今之工業社會,平時已是忙芒盲了,何須再來搞那繁文縟節之年節,徒增困擾。
個人雖不習年節,但矛盾的是,對於早期之年節習俗,仍會於午夜夢迴時回味一番,且隨著年歲愈長愈頻繁。
早年農業社會,年節氣習較濃,當然,人情味相對的也較濃厚,不似現代,鄰居相處是「雞犬相聞,老鼠不相往來,蚊子飛來飛去」。記憶中,早年農村景象猶存,這是老之將至的現象,因為「每講皆講過去,隨講隨忘記」。「昨天的事記憶模糊,早年的往事卻歷歷在目」。
為了還原春節情景,偕同好友多拉A夢乘著時光隧道機,回到50年前之農村,莊上農田已是開始儲水了,準備過完年即進行第二次翻犁之春耕。當年通常,農田是於農曆10月收割,割完稻之田野除一兩坵種些過冬菜,以作為春節期間吃食兼賣外,其餘的田,較有規模經營者會作第一次的犁田,是一種淺犁,除讓種了一年之土壤翻曬外,同時也能減少雜草叢生及病蟲害,寄望來年有更好之收成,這是農人「做著歹田望後冬」之寫照,農人就有這種「田螺含水過冬—罔吞忍」之心胸。
航行中見一中年人偕一小男孩彎腰在整理秧田,細看原來是家父與我,家父說趁著過年前,將穀種撒入秧田,關上水,即可安心過個好年。此時媽媽適巧帶來了點心,但因為田水實在太冷,雙手早就僵硬了,舉筷維艱,不得不借助稻草火把幫忙。這就是早年之烏寒,其威力較諸於現代之寒流有過之而無不及。
水溝邊洗著菜頭、青蔥的是家姊及鄰居之嬸嫂們,趁著年前多賣點好過年。因早年工作機會不多,種菜是農村增加收入之唯一途徑,我們家打從有記憶開始即種菜,一年到頭經年累月循環不息,青蔥、高麗菜、包心白、長豆、苦瓜、菜頭、芥菜等,依時序換種菜種。雖利潤微薄,但也免於餓肚皮,讓全家至少「餓不死,脹不肥」的延綿下來。
菜頭於春節前是應景的蔬菜,除作菜頭粄、菜包外,亦是煮湯之最佳食材,過完年還可以曬製菜脯,以為一年之食鹹。當然,偶而也會醃製些「菜頭壠」,藉以換換口味。
其中菜包是客家特有米食之一,外皮是糯米,內餡是菜頭籤佐以碎肉、蝦米、蒜苗、胡椒粉等炒熟。剛蒸好之菜包,要等略微降溫後,吃起來才好吃。若是放隔天之菜包,因冷了其外皮較硬,可置於碗中再用滾燙之高湯沖入,變成客式湯包,別有一番滋味。
臘月24日是習俗上送灶神的日子,相傳灶神是玉皇上帝派來監視民間的,故有稱「司命灶君」者。其每年這一天會回天庭敘職,會將該家庭一年來之大小事情向玉皇大帝稟報,有句歇後語「灶王爺上天—有一句說一句」,即是說明這一切。
這天民間人家會以甜湯圓來祭拜,一來犒賞灶王爺一年之辛勞,為其踐行,同時也希望祂上天敘職時盡說些好話,好讓玉皇大帝高興而更加保祐闔家平安且賜福。其實若以現代倡行廉政之觀點,這也是一種賄賂行為,對神明尚敢公然行賄,可見人心險惡之一斑。
送了神後,家中即進行大掃除,所有除舊佈新,這些都能不受禁忌。接著是蒸年糕,早年農村之經濟較拮据,年糕有用黑糖與白糖之分,黑糖較便宜,甜份較低,顏色較深。年糕之米原則上應為糯米,但因糯米之產量較少單價較高,窮苦人家也會加入蓬萊米,如此作起來之年糕,其口感會較硬而無Q感。
發糕發財,發糕是以糯米漿、麵粉加上發粉來蒸成,發粉可買現成之化學品,農家也會於中秋過後做糕時,留些糕頭作為發糕之發粉用。習俗上,蒸年糕或發糕時,小孩是不能在旁亂說話的,因為做壞了,會影響一年之吉利。記得當年,隔壁伯母在蒸年糕,或因柴火之火力不旺,或因年糕太厚,致久久不熟,當年十來歲之堂哥,不知天高地厚,頻問其母何以未熟,還問說是否要蒸到明天,其母為之氣結,這段笑話,雖事隔多年,且堂哥也已列阿公級,還常被當成趣談來加以調侃一番。
除夕的清晨,要拜天公,要擺上下桌,意即於廳頭擺二張四方桌,前面靠門口處那張,還須以椅條墊高,置以清茶四果,金紙則為天金高錢,以敬天神;下桌則擺牲禮、年糕發糕配以米酒,金紙以刈金、壽金,來敬下界之諸兵將。
一大早,要趕去拜土地公,並非請頭香,而是因為當天有太多事要做。回來即開始清香爐,首先要將神龕之灰塵等清理一番,接著是清神明爐,要將爐中之香腳拿掉,將香灰過濾,濾去雜質,再回裝新爐灰,再來是清公媽爐。說來看似容易,但實際上約需一個多小時,因為這是神聖的工作,須輕腳細手的,魯莽不得。
清理完畢,緊接著就是拜拜,拜要先從神明拜起,通常是以清茶四果、發糕年糕,拜完將神明桌左移,祭拜祖先。依我們的習俗,我們拜的是牲禮而非煮碗,初不習其意,後經考證才知,原來這是客家人之習俗,而我們正是詔安客。或因少數民族的關係,語言被同化,但尚且保留拜拜之習俗。
記憶中,我們家祖宗是沒有牌位,沒有公媽龕的,拜的僅是一個長方體之錫爐而已,連別人常笑稱之「你兜公媽柴刻的」都搆不上,是習俗?是窮苦?不得而知,或許還真是「劣祖劣宗」呢。
整個除夕日之拜拜,約需二至三個小時,草草吃完中飯,下午還要拜地基主,如此一天之拜拜才圓滿。但農事仍未了,下午要撒穀種,要看水淹至離秧苗床約五公分後,做好田嵌,方算是農事告個段落,真正準備晚上之圍爐。(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