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冷廟燒香
到廟裡燒香拜拜,是多數多神教徒之休閒活動之一,常聽得「到北港媽進香」,「到鹿港媽進香」,「到大甲媽進香」都是到大廟進香,祈求賜福、祈求平安。
向大廟燒香似為世人之習慣,或許是認為某某廟香火鼎盛,該廟之神明應是法力高強,向其祈求應可得庇祐較多之故。宗教信仰,個人自由,惟若變成燒香、供品、許願、得願之循環,則似有點買賣行為之嫌,若換個角色或換個角度想,你敢收嗎?
大廟進香客之人潮洶湧,多如過江之鯽,神明有再大之法力,恐亦難全面顧及,況您所備之供品幾兮,東求西求,又要健康,又要財富,又要官位,又要幸福,可說求得詞盡而後已。若此神為輕諾寡信者,或可「允杯」,但若是正神則將一路「笑杯」到底。
冷廟,顧名思義,當然是香火稀疏之廟,裡面供的神明或許已許久無人前來上香,正閒得發慌也說不定。左盼右盼,盼個人來燒香,若真有來人,則必盡全身法力庇祐該人。雖無法悉數完成祈求心願,給個八成或可,這也是為什麼要向冷廟燒香之道理。
笑話一句,言歸正傳。人際關係中之應對,紅人猶如大廟之神明;反之,猶如冷廟。睽諸歷史,朝大廟燒香是人性,一個人得勢時,趨附者流多,門庭若市,熙熙攘攘;但當其不得勢,甚或遭貶謫之際,人潮急如潮水退般,門可羅雀。
宦海浮沉尤然,拍推逢迎本是官場文化,亦是軟骨者流升官發財之技倆。若無相當慧根,要學還真難,筆者有很深之體會。拍要拍得其時,推要推得漂亮,逢迎亦須進退得體、不著痕跡;反之,則將適得其反,更加深被冷藏之機率。
多少人趨炎附勢,甘為走狗;多少人以熱臉去貼人冷屁股,還甘之如飴。不為什麼,僅想分杯羮,撿個小差幹幹,好在人前,耀武揚威一番,在其祭拜劣祖劣宗時,亦可告慰一下『你的不肖子孫,好歹也是個芝麻綠豆官了,將來有幸,或可光耀門楣』。
至於對另些沒沒無聞者,甚或被貶謫者,則視若無睹,甚或如見瘟疫般,避之惟恐不及,尚遑論趨前請安。此種人在單位中或是尚未為伯樂所識,或是派系鬥爭中敗陣下來,論實力亦非泛泛之輩。若熟悉歷史者,當知呂不韋之論,對耕田之投資,是十倍利;對珠寶之投資,是百倍利;對扶立國君,掌握國政之投資,其利潤則是無數。
以史為鏡,對人之投資的利潤最高,尤其是尚未發達者更是潛力股,此種亦即是向冷廟燒香。這些身處冷宮者流,若於落難之時,你與他頗有互動,或偶爾請安一下,噓寒問暖一番,他都將銘記在心,將來有朝一日,時來運轉,鯉躍龍門,則不提拔你還會提拔誰?不重用你還會重用誰?當然,若您效張子房則另當別論。
人要重情義,別眼裡盡是近利,有情有義才是為人處世之根本,誠懇奉勸,踏著別人肩膀往上爬可,寡廉鮮恥、趨炎附勢,那也是個人自由,畢竟鐘鼎山林、人各有志;但別出賣朋友,別在踩著別人肩膀往上爬時還要穿著釘鞋,你自己是上去了,但回頭看到被你踩著淌滿鮮血時,你良心會安嗎?除非如魯班之徒弟─「沒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