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章  柔性鋪面概論


 



1-1   鋪面漫談


道路建設關係國家整體發展,道路之於國家猶如人體之動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自播遷來台,即殫精竭慮於公路建設,自當時省縣道之興建、中部橫貫公路之開發到民國60年代中山高速公路之興建,將台灣由農業社會帶入工業社會,接著是北二高、中南二高之興建,12條東西向快速道路之興建等;由於道路建設之成就,因而帶動國家經濟之繁榮發展,更提升了國人之生活水準,故云「道路為經濟發展之動脈」實為至理。


    古諺有云:「路是人走出來的」,此即意味著因為有行走之需要,才會披荊斬棘的踏出痕跡,經年累月即成為道路,這就是最早之泥土路。因為無舖面的關係,故有「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之譏,其泥濘難行自不在話下。


    十八世紀有位名叫「馬克當」的英國人,他發明把石頭軋碎,用大小不同粒徑的碎石配合起來,鋪設在路基上,再用鐵輪壓路機滾壓結實,這就是碎石路。為紀念發明者將這種碎石路稱為「馬克當碎石路」(macadam road),台灣在1929年之日據時代,曾於台北市試行馬克當式混合法(macadam mix),依次將碎石、瀝青、砂等投入混合,完成所謂之「馬克當碎石瀝青路」(macasphalt type pavement)


灌入式青路面(Bituminous Penetration Macadam)依其撒噴瀝青之先後次序分為正灌入式及倒灌入式瀝青路面兩種。正灌入式瀝青路面是先撒舖粗碎石噴撒熱瀝撒舖小碎石噴撒熱瀝設計之厚度要求定碎石粒径的大小,多次使大小石子相嵌合嚴,且於每次撒舖碎石後即機輾壓。倒灌入式瀝青路面則次序相反,係先於整理好之路基面上撒噴瀝青材料,然後在於其上撒舖粗碎石,通常灌入式瀝青路面僅適於簡易路面。


正灌入式瀝青路面施工方式為:


1.整理好路基面後,鋪撒一層粗碎石


2.將瀝青就地加熱後,噴灑於粗碎石層上,再撒鋪一層較細之碎石


3.滾壓上層的碎石層,使瀝青受到擠壓,而往碎石之縫隙流動,產生嵌合作用


4.待瀝青冷卻後,利用其黏結能力,固化碎石層,使碎石不產生滑動


5.依設計需求作一層或多層之重複動作,完成灌入式瀝青路面
   
1954年,台一線完成全線灌入式瀝青路面的鋪設,是為台灣第一條全線瀝青路面的公路。國內隨著熱拌式瀝青拌合廠之普及與環保意識之抬頭,目前該種施工法已不復見。


1907年,美國以瀝青材料噴撒於馬克當碎石路上面,並於其上撒舖碎石屑後即開放通車,是為瀝青表面處理之開端。1936年台南市亦見簡易式瀝青表面處理之記載。


國內真正大規模之使用熱拌瀝青混凝土應是始於中山高速公路之興建,拌合廠多以專用目的設置,民間尚少有較具規模之廠。熱拌瀝青混合料之品質管理、試驗等屬於萌芽階段,均以AIMS-2及其出版之Asphalt Handbook為依歸,按圖索驥、摸索前進。以上僅將舖面之歷史作一簡單之描述,有興趣者,可自行上網搜尋,不再贅述。


公路管理單位欲提供用路人一平坦、舒適、安全之行車環境,則該舖面至少須具備如下之基本功能:


     1.舖面結構需具承載車輛輪胎荷重之能力,以抵抗舖面之損壞。


     2.舖面頂層應具一定水準之品質,以提供用路人可接受之行車舒適性及安全性。


 3.舖面頂層結構應能提供一定之摩擦力,且使車輛輪胎之摩耗減 至最小。


 4.舖面頂層應設置良好的表面水排除設施,以降低雨天路面行車所引起之水花,增加行車安全性。



公路舖面之類型繁多,依其結構行為分,可分為柔性舖面與剛性舖面;依使用區位分,可分為車道舖面、路肩舖面及人行道舖面;依路基構造分,可分為橋版舖面、隧道舖面及路堤路塹舖面。若按道路施工所用之材料分類,分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灌入式瀝青路面、瀝青表面處理路面、碎石(馬克當)路面及泥土路面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村夫阿土 的頭像
    村夫阿土

    村夫阿土的部落格

    村夫阿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