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路工程施工品質管理實務(續五)


第二章  土方工程


 


2.8.2 施工中之檢驗


道路工程之施工中對於路堤或路塹在工地進行取土或填土時對於所遭遇到之土壤必須加以檢驗以便識別或分類使土壤之工程性質能適應其工程用途達到控制與提高施工品質之目的。


在填築作業中品管工程司對於進場材料應確認其是否雜有樹枝樹根草根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質等土壤之屬性屬於石堤抑土堤填築為其當務之急。若為後者則又可大分為顆粒性土壤沉泥質土壤或黏土質土壤除試驗室之各種試驗方法可作為檢驗依據外品管工程司應培養以肉眼觀察法來加以判斷粗粒土壤之能力並可利用簡易之試驗來識別細粒土壤因為當土壤工程施工時若由於時間緊急或缺乏儀器設備無法進行室內分類試驗時為配合工程施工需作適當之土壤控制則必須就地實施土壤識別或土壤鑑別。


工地土壤之識別品管工程司必須依據對土壤基本成分之認識包括礫石(Gravel)(Sand)沉泥(Silt)黏土(Clay)及有機土(Organic Soil)及對混合土壤性質之了解通常對於粗粒土壤之識別係以肉眼觀察法為主但對於細粒土壤之識別則需輔以各種簡易之試驗來進行。


依工程之觀點能簡易以手觸或眼觀來加以判別土壤之性質計有下列幾點分述如下


(1)適用於所有土壤者


(a)顏色(Color)


(b)均勻性(Uniformity)


(2)適用於粗粒土壤者


(a)粒徑(Particle Size)


(b)土粒形狀(Shape)


(c)級配(Gradation)


(d)細料之含量(Content of Fine)


(e)壓實狀態(Compactness)


(3)適用於細粒土壤者


(a)塑性(Plastic)


(b)自然含水量(Natural Moisture Content)


(c)未受擾動狀態之稠度


(d)因重模及擾動所引起之稠度變化


玆將工地常見之土壤識別或鑑別法簡述如下


(1) 肉眼觀察法


(a)粒徑大小礫石與砂土之顆粒大小容易識別


(b)土粒形狀礫石顆粒多呈稜角型砂土顆粒多成圓球型


(c)級配狀況將代表性之粗粒土壤試樣散佈於一平面上觀察顆粒分布情形或均勻程度。


(d)土壤顏色有機質土壤多呈黑色或淡褐色


(2) 簡易試驗法


(a)搖動試驗


取土壤一塊加水拌合成糊狀放在手掌上作水平搖動依其反應之快慢區分土壤之性質若反應較快者則表無機質沉泥或細砂反應較慢者則表塑性沉泥或沉泥質黏土無反應者則表黏土或泥炭土。


(b)滾動試驗


因只有黏土始可滾動呈3mm直徑之細條故可依此判斷沉泥與黏土。


(c)乾強度之試驗


將試樣烘乾或使自然氣乾試驗其破壞強度不含黏土顆粒者則易壓碎成粉末如無機質沉泥岩粉及沉泥質砂土皆是若為黏土則不易壓碎。


(d)光澤試驗


取一乾燥或稍濕之土樣用刀片或手指刮破若其刮面發光即表高塑性黏土反之則表沉泥或低塑性黏土。


(e)氣味試驗


有機質土壤通常具有一股奇異之味道若取一濕土加熱則該味道變得更顯著因此很容易辨識是否為有機質土。


(f)貫入試驗


利用可隨身攜帶之袖珍型貫入儀在工地直接測試黏性土壤之單軸壓縮強度藉以判別黏土種類。


(g)觸覺試驗


將土樣挾在兩手指間加以揉搓以確定該土壤為砂質的或油滑的通常無機質沉泥觸感為砂質的而黏土之觸感為油滑的。


施工中應隨時判斷土壤是否為最佳含水量並作妥適之處置以提高填土作業之效能。每天收工前除非確定不會下雨否則應督促作封面工作以免因雨而成泥濘並且需保有排水坡度通常為2 %


工地壓實度依施工規範或特訂條款之規定辦理通常在路基頂面下75公分之各層應達AASHTO T-180試驗所得最大乾密度之90%以上75公分以內者即須達95%。檢驗頻率約為1000M2試驗一次若用核子密度儀檢測則可酌增其試驗頻率亦即可以每500M2試驗一次以達更嚴謹之施工控制。檢測區若能配合載重卡車先進行滾壓檢驗則更能求得全面性的工地壓實效果。


若為石堤填築則可以用卡車作全面性之滾壓試驗卡車為後軸雙輪其後軸載重在8 噸以上其胎壓在7kg/cm2以上者。進行滾壓試驗時需慢速行駛於整個路基面至少三次以上檢驗者在其後目視以不產生移動或裂紋凹陷者為合格不合格處即以石灰作記號事後加以處理。


2.8.3 完成面之檢驗


施工完成之路基面應作高程檢測其與設計斷面高程之允許誤差不得大於3公分若為路塹則需作工地C.B.R.試驗以檢驗其C.B.R.值是否符設計要求否則即需進行必要之處理。(本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村夫阿土 的頭像
    村夫阿土

    村夫阿土的部落格

    村夫阿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