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六)
前文談及「一兼二顧,摸蜊兼洗褲,番薯溝兼種芋」,這句台灣諺語,大家皆能朗朗上口,想必亦吃過各種有關蜊仔之料理,諸如蜊仔湯、九層塔炒蜊仔、醃漬鹹蜆等,但真正有摸過蜊仔者為數應不多。
「蜊仔」是台灣鄉下人對蜆的俗稱,是為帶殼水產,其外觀類似於海產之蛤蜊,昔時之野生蜆,個頭上較諸蛤蜊小許多。通常潛生於水中沙礫地內,其外觀顏色略呈黃色,亦有生長於爛泥土中者,其色澤較黑。蜊仔是靠著露出沙面的一對濾管來濾食水中的綠藻或浮游生物維生。
早年之台灣農村,物質生活較差,但上蒼是照顧人的,就給農村清澈的河川溝渠,農閒時期或想打牙祭時,只要拿著畚箕、籮籃到溪邊或水溝裡,即能有野生魚蝦或蜊仔。通常抓魚蝦會來個竭澤而魚,前曾為文敘過,不再贅述。
摸蜊仔是早年童趣之回憶,記憶中,我家門前有小河,那是我們村莊與隔壁村莊之天然界線,河流蜒蜿,河水清澈,在我們家門前,有點大潭出現,除供老牛戲水外,還是童年垂釣之最好處所,也是家母及鄰人洗衣之所。
記憶中每每隨著家母洗衣時前去垂釣,因河水清可見底,母親會於洗衣前先以雙腳將石頭撥開,待水清時再檢拾蜊仔,有時也會由我下水撿拾,約兩三處地方,即可有一碗公之收獲,這是早年之撿蜊仔。
漸長,隨家父之分家而搬至後壁厝,就是老家的後面村落,以前的田寮。剛好門前也有一條水圳。那是桃園大圳二支線,是作為農田灌溉之主要溝渠,平時水流較湍急,約有一公尺深,底是石礫沙土夾雜層,頗適合蜊仔之生長。
在夏季偶會有停水時期,那是摸蜊仔最佳時機。通常大人們,也就是週遭的伯母嬸嬸阿嫂們,他們會等水完全停了,才下水去摸蜊仔,而僅止於較淺處,我則拿著畚箕、臉盆,到較深處,利用踢水使河砂翻滾之原理,將蜊仔滾入畚箕中,再加以撿拾。
每次的收獲皆數倍於她們,且因在水較深處,顆粒亦較大,除炒食外,亦會請家母做鹹蜊仔。記憶中,家母會先以清水搓洗後,再以洗米水養之,是為吐沙。為求其鮮美,會以菜刀逐顆將其韌帶剖斷,再以蒜頭、辣椒、醬油及少許米酒調和後醃漬,約半天即可食。
隨著時光之流逝,故鄉清澈水溝已盡被污染,蜊仔除養殖者外,可說已消失殆盡,摸蜊仔似成歷史名詞,僅能於午夜夢廻時,憑著夢境或遐想來回味。
因為水質污染嚴重,對早年水域生物之食慾以大減。近年花蓮利用人工養殖黃金蜆,似乎克服了水質污染之問題。因緣際會,習得醃漬鹹蜆之方,特誌於後,分享諸位大德。
醃漬鹹蜆
一、材料之準備
1. 購回淡水大蜆3台斤
2. 洗淨並加以吐砂
3. 吐砂約6小時
4. 取出濾乾備用
5. 米酒一瓶、醬油一瓶、辣椒、蒜頭、薑片、糖、甘草、檸檬1箇、話梅2顆(此為3台斤大蜆之量,可依購買數量依此比例製作湯汁)
二、湯汁之準備
1. 將上述第5項材料調成湯汁備用
三、容器之準備
1.將有蓋容器洗淨晾乾備用
四、醃漬鹹蜆
1. 將備妥之淡水蜆置入鍋內,加水約能覆蓋蜆面
2. 慢慢加熱約至60℃(以手指觸探會有燙之感覺)
3. 檢視蜆粒是否有略為開口
4. 熄火,並拿開放涼
5. 倒掉湯汁並取出濾乾
6. 放入容器並倒入湯汁(注意需覆蓋蜆面)
7. 放入冰箱,1天即可取出食用
註:1. 若能酌以高粱些許,風味會更佳。
2. 醬油以用味全極品醬油露為宜。
3. 若不嫌腥味,可用蛤蜊來醃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