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民以食為天(六)


 



前文談及「一兼二顧,摸蜊兼洗褲,番薯溝兼種芋」,這句台灣諺語,大家皆能朗朗上口,想必亦吃過各種有關蜊仔之料理,諸如蜊仔湯、九層塔炒蜊仔、醃漬鹹蜆等,但真正有摸過蜊仔者為數應不多。


「蜊仔」是台灣鄉下人對蜆的俗稱,是為帶殼水產,其外觀類似於海產之蛤蜊,昔時之野生蜆,個頭上較諸蛤蜊小許多。通常潛生於水中沙礫地內,其外觀顏色略呈黃色,亦有生長於爛泥土中者,其色澤較黑。蜊仔是靠著露出沙面的一對濾管來濾食水中的綠藻或浮游生物維生。


早年之台灣農村,物質生活較差,但上蒼是照顧人的,就給農村清澈的河川溝渠,農閒時期或想打牙祭時,只要拿著畚箕、籮籃到溪邊或水溝裡,即能有野生魚蝦或蜊仔。通常抓魚蝦會來個竭澤而魚,前曾為文敘過,不再贅述。


摸蜊仔是早年童趣之回憶,記憶中,我家門前有小河,那是我們村莊與隔壁村莊之天然界線,河流蜒蜿,河水清澈,在我們家門前,有點大潭出現,除供老牛戲水外,還是童年垂釣之最好處所,也是家母及鄰人洗衣之所。


記憶中每每隨著家母洗衣時前去垂釣,因河水清可見底,母親會於洗衣前先以雙腳將石頭撥開,待水清時再檢拾蜊仔,有時也會由我下水撿拾,約兩三處地方,即可有一碗公之收獲,這是早年之撿蜊仔。


漸長,隨家父之分家而搬至後壁厝,就是老家的後面村落,以前的田寮。剛好門前也有一條水圳。那是桃園大圳二支線,是作為農田灌溉之主要溝渠,平時水流較湍急,約有一公尺深,底是石礫沙土夾雜層,頗適合蜊仔之生長。


在夏季偶會有停水時期,那是摸蜊仔最佳時機。通常大人們,也就是週遭的伯母嬸嬸阿嫂們,他們會等水完全停了,才下水去摸蜊仔,而僅止於較淺處,我則拿著畚箕、臉盆,到較深處,利用踢水使河砂翻滾之原理,將蜊仔滾入畚箕中,再加以撿拾。


每次的收獲皆數倍於她們,且因在水較深處,顆粒亦較大,除炒食外,亦會請家母做鹹蜊仔。記憶中,家母會先以清水搓洗後,再以洗米水養之,是為吐沙。為求其鮮美,會以菜刀逐顆將其韌帶剖斷,再以蒜頭、辣椒、醬油及少許米酒調和後醃漬,約半天即可食。


隨著時光之流逝,故鄉清澈水溝已盡被污染,蜊仔除養殖者外,可說已消失殆盡,摸蜊仔似成歷史名詞,僅能於午夜夢廻時,憑著夢境或遐想來回味。


因為水質污染嚴重,對早年水域生物之食慾以大減。近年花蓮利用人工養殖黃金蜆,似乎克服了水質污染之問題。因緣際會,習得醃漬鹹蜆之方,特誌於後,分享諸位大德。


醃漬鹹蜆


一、材料之準備


1.              購回淡水大蜆3台斤


2.              洗淨並加以吐砂


3.              吐砂約6小時


4.              取出濾乾備用


5.              米酒一瓶醬油一瓶辣椒蒜頭薑片甘草檸檬1箇話梅2顆(此為3台斤大蜆之量,可依購買數量依此比例製作湯汁)


 


二、湯汁之準備


1.              將上述第5項材料調成湯汁備用


 


三、容器之準備


1.將有蓋容器洗淨晾乾備用


 


四、醃漬鹹蜆


1.              將備妥之淡水蜆置入鍋內加水約能覆蓋蜆面


2.              慢慢加熱約至60(以手指觸探會有燙之感覺)


3.              檢視蜆粒是否有略為開口


4.              熄火並拿開放涼


5.              倒掉湯汁並取出濾乾


6.              放入容器並倒入湯汁(注意需覆蓋蜆面)


7.              放入冰箱1天即可取出食用


 


註:1. 若能酌以高粱些許,風味會更佳。


2.  醬油以用味全極品醬油露為宜。


3.  若不嫌腥味,可用蛤蜊來醃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村夫阿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