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諺語(十二)


 



人的成長過程中,教育是重要的,三字經中亦明示「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若僅生育而不教誨,那與養寵物何異?昔孟母,還為教育環境而三遷,可見其用心之深。


俗話說「好子好七逃,歹子不如無」,養育孩子若乖巧,則為人父母者,算是善盡養育之責,且也會因而覺得有子萬事足,或是有女萬事足;反之,若平時疏於教養,致成誤入歧途之歹子,輕則游手好閒,重則惹事生非,則為人父母者,難免會有「歹子不如無」之嘆。


適度的教養,及時的糾正,才能成材。所謂「葉子沒挽不成欉,囝子沒摃不成人」,常見鄉下人,對芹菜、大心菜等疏葉,這樣蔬菜才會長得又大又好。對果樹亦然,若不疏果,則將來結果時,僅結出許多小果,這就是台諺的「葉子沒挽不成欉」。


小孩的教養道理亦同,以前時代,是贊成適度體罰的,所謂的「不打不成器」,台諺有「囝子沒摃不成人」。雖然現代動輒強調愛的教育,但其先決條件還是「鐵的紀律」,若任憑其自然發展,則僅會是一棵歪七扭八的雜木而已,成不了棟梁之材。


以前有「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之句,之所以大未必佳,乃是成長過程中,未作適時之調適之故,與小時了了並無直接之關聯。常聽人說「細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那是說當孩提時代,即使有小過錯,也要即時糾正,而不是說等他大了,自然會知道為人處事的道理。


就像小時候偷摘人家一個瓠瓜,而為人父母者卻認為事小無所謂,那小孩下次可能就偷人一隻雞,若再不糾正,則長大後,偷人牛隻,甚且成為江洋大盜時,再想糾正時,已為時晚矣。


記得,以前有一個故事是說,有一大盜,落網定罪,綁赴刑場行刑前,淚流滿面請託監刑官,要求要見其母親最後一面。基於人道,答應其要求,其母涕泗縱橫趕來,該大盜對其母曰,我即將行刑,在死前希望您給我吃最後一次奶,迫於死別,其母答應之。


大盜口含母奶,卻突然狠心咬斷乳頭,人皆譁然。問其何故,大盜曰當年若母親能及時制止我的小偷行為,則今日我不致如此,悔恨之餘,才會咬下母親乳頭。


還有一說「大狗盤牆,小狗趁樣」,小孩行為往往是模仿自大人,為人父母者,不可不慎。您個人之行為舉止,其實就是小孩的榜樣,小孩之所作所為,其實就是自己行為之反映,彷如鏡子般。


      人要學好,需要以長時間來教養,但是若要學壞,則三言兩語即能學成,就這麼怪。台諺有「若要學好須三年,若要學歹三對時」,古人有「百年樹人」之句,或可作為其註腳。另有一說「學好三年半,學歹關門閂」,後半句是說,人若要學壞,就像關門栓一樣的輕而易舉,不可不慎。


再舉一個例子佐證,以加強其真理性。君不見,昔習藝者,三年四個月始出師,但若教一個人博奕,則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上手,其實還不須三對時。「韓信要死哭三聲,絞就要給憨的贏」,為何會如此,除念逗句外,實還含有警世之嘆。


有人是偏偏不學好,凡事就是鑽漏洞,耍小聰明,作事不光明磊落,台諺叫作「大路毋行,行彎嶺;好人毋做,做歹囝」。但這種人往往會有「少年袂曉想,食老不成樣」的悲慘結局,若想擁有「艱苦頭,快活尾」的晚年,不彷及時努力,力創美滿人生。(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村夫阿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