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諺語(十一)


 



親情是重要的,尤其是手足之情,常言道「打虎掠賊親兄弟」,畢竟兄弟是同胞情,還是有血濃於水之情分,但是「樹大分枝,人大分家」是為世間所必然,否則要如何成家立業。兄弟間分家是「一人一家代,公媽隨人杵」,是人成長之象徵,無需諱言分家。


但是現代之手足,之所以會起爭執,往往是為爭「祖公仔屎」,是分產而非僅單純之分家。這就牽連到「兄弟是兄弟,隨人顧家己」的層次。嘗見家鄉鄰居兩個七老八十的親兄弟,年齡加起來都超過一百五十歲了,還為了一條田埂之寬而拔刀相向,成為鄉間茶餘飯後之笑料,所為何來?


以前人有生男孩要生三個,否則難打一條麻繩之議。昔時鄉下之草繩、麻繩是農事必需品,鄉下人勤儉持家的結果,往往是種些荨麻,冬尾時分收其莖皮用以打麻繩。其動作是經由一打繩架,分由三人持荨麻莖皮,一人執絞盤絞手,將麻繩慢慢絞結而成,俗稱為打繩子。


若人手不足,則以捲起褲管,在大腿上搓成,俗稱搓繩子,成品一樣,但作法不同。打繩子省事又效率高,搓繩子吃力不討好。而打繩子是男人的事,所以說至少要生三個男孩,繩子才打得轉。


以前人重男輕女,連身為女人之婆婆媽媽皆然,彷如女兒不是人般,稱女兒為賠錢貨。殊不知,除了養以外,又育了多少,將來出嫁時又陪了多少嫁妝,時代使然?命運使然?


以前人有「歹子也得惜,孝男無得借」之諺,好像生養兒女就僅為了送終般,以至於「寵倖小孩」,尤其是長孫,更是碰不得,因此形成「細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之窘境,那種「細孔不補,大孔艱苦」的情事,亦是比比皆是。惜子是人之常情,倖子似乎大可不必。


人說「倖豬舉竈;倖子不孝;倖孫仔,死無人哭」,此句諺語,若不加說明,或許看倌們將難會其意。昔農村,為維生計,每於厝邊築棚眷養豬隻,而煮食豬所吃的豬食大竈,即設於豬稠邊,若對豬過於寵倖而不加以鞭打,則每於豬隻餓時,則會跳出豬稠,而到竈邊翻食,有時連鍋子都被舉掉,故有此諺。


同理,養兒子亦然,若太寵倖,則不知天高地厚,不知父母持家之辛苦,輕則好吃懶做,重則為非作歹,視父母如糞土,視父母如提款機,偶有不順遂,則惡言相向甚至於拳打腳踢,作出違背天理的逆倫事件,這就是所謂的「倖子不孝」。


以前人,阿公視長孫如屘子,阿公往生時既有大孫田,又有大孫轎。所謂大孫田是說父執輩分家產時,大孫之等份是與其同多的。而所謂大孫轎是當祖父母往生出殯時,大孫僅要拿幡旗、捧米斗,全程皆有大孫轎抬著。就因為恃寵而驕,當然不會因祖父母之離世而哭泣,不要詛咒早些死亡,以早點分得祖產,已是萬幸。故有「倖孫仔,死無人哭」之諺。



有道是「少年袂曉想,吃老不成樣」,也有說成「少年若無一遍憨,路邊那有有應公」,常常讓人「有嘴講到無涎」也是惡性難改,久而久之,基於「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的心理,則不會再去勸說了,那自然的就會「越潦越深」,終至無法自拔而滅頂。


世間人,另有一種是「人講一個影,伊就生一個子」般的捕風捉影派,這種人「給他三分顏色,他就開染坊」,常是「看人擔擔,免出力」般的不知輕重,有時還會「橫柴夯入灶」硬擠硬塞,若再說說,則會興起「乞食趕廟公」的心思,一副「仙拼仙,看我拼死猴齊天」的得意樣子,你又能奈他何?



    有些人是「別人的囝仔死未了」,到處「拿別人的拳頭母,撞石獅」,反正痛得又不是我,再大力亦無所惜。這種人是「矮個人爬屋頂-欠梯」,就看你如何處置他,不過常言道「錢無兩個袂鏘」,搞不好你與他也是「一丘之貉」,那就別「龜笑鱉無尾,鱉笑龜粗皮」了。

有道是「食兄弟,僥伙計,無過後世」,亦即「雖是親兄弟,亦須明算帳」別存佔兄弟便宜的心態。「伙計」在台語中是女性同居人,不能行同財共居,已是吃軟飯之嫌疑,竟然還要反叛他,使她人財兩失,就叫作「僥伙計」,這種行徑通常是「菜蟲吃菜,菜腳死」,不得善終,所以說是不過後世的,根本上來講,就是現世報。


男女同居是個人自由,不便置評,不過台諺中有「戲沒情,賊沒義,契兄沒志氣」。亦即戲子無情,並非其真無情,而是其角色扮演的關係,紅樓夢中有「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之對聯,道盡戲子的苦衷。若要其盡情投入可,但若要其流露真情,則會有精神錯亂之慮,所以有「戲沒情」之諺。



    既然淪落為賊寇,通常都是飢寒所逼,所謂「飢寒起盜心」,或是官逼民反,逼民上梁山,當「目睭起炎焰」時,還會有道義嗎?所謂「盜亦有道」那只是說其若僅打家劫舍而不傷人,則是道矣,難道還巴望「荀巨伯的故事」翻版嗎?所以有「賊沒義」之諺。

台語中「契兄」,就是無婚姻關係的男性同居人,若說男女雙方皆無婚姻之束縛,那要如何同居是個人之自由,偏偏就是有喜歡破壞人家庭幸福者,當人之第三者,搞得妻離子散,作那種弄家散寨之勾當,而敢作又不敢當,讓其女方同居人背無貞節之罪名,因此有「契兄無志氣」之諺。


相對於前述,台諺中亦有對契兄之尊崇或譏諷,所謂「契兄公卡大過三界公」。三界公是神格很高之神,當其生日時,民間會作糕來祭拜,所謂的紅龜糕,三界公謙等。話說有一婦人姘了一男人,即俗稱之契兄公,有一天,因為要祭拜三界公而作糕,家中老小皆不得食,僅能望糕興嘆。


此時適巧其契兄前來,見到糕,問說可食否,其婦人笑答曰「可以,要吃拿去吃,趁燒」,這個事情流傳出來後,就有此諺,特誌之,博君一笑。(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村夫阿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