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擇木而棲
「良禽擇木而棲」、「鳳凰非梧桐不棲」,似為勸人要有風骨,即使是禽鳥亦懂得選擇較好之環境居住,但這種論調並非放諸四海皆準者,或許是古之生存空間較大,或許是古之生存環境較佳,若處於現今社會,仍緊守此教條,則將會是流浪街頭,不信試試。
首先申明本文係以公務機關為論點,且也僅止於公務機關。個人應檢討到底是否為良禽,是否為一飛沖天之大鵬,若否,則有木可棲已是大幸,還奢望擇木乎?
韓愈在『馬說』中有「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伯樂卻不常有」之句。的確,仕途中能幸遇伯樂,那是前輩子不知燒了多少鱷魚蚊香修來的福,值得珍惜,且也當戮力從公,以報知遇之恩。當然,是否為千里馬,自己也當有自知之明,是「日行千里」抑「月行千里」甚或「年行千里」,皆須誠實做個檢討,別鎮日艾怨。
在私人企業中,上班是爾虞我詐的,猶如身處叢林般,每人皆須保留一手以防身、以自保,試想當你將十八般武藝,悉數傳授下屬時,則個人之位置尚能保住多久?此時老闆還需要你嗎?反觀公務機關則不然,教會別人,則自己可落得輕鬆,戲說公文處理不是常有「會辦」嗎?此「會辦」兩字多傳神,顧名思義,當然是交給會的人辦,擺明我不會辦。就如道路管理單位常設有「交管組」,凡事交給別人管般。
在私人企業中,尚可評估有幾個好老闆值得你追隨,值得你學習?但公務機關用人則彷如木擇禽而非禽擇木,若孔夫子至今尚存,亦只有徒呼赫赫的份。「鳳凰非梧桐不棲」雖說是有原則,但畢竟是絕種了,若不強求,肯棲身其他樹種,或許現在尚存於世。這是因不習「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故。
猶記得當年,初出校門,因習土木,又想學以致用,奈因無公務人員身分,且不願棲身於私人企業,只得回學校苦蹲。一年後,有幸考上公共工程局、台灣電力公司及國道高速公路工程局,個人一本「良禽擇木而棲」之古訓,進得了此單位(曾於前文中闡述),現在回想起來,頗有一番失落感。因為男怕入錯行,個人卻偏偏入錯行,自找的,怪誰?
公務機關,尤其是基層,既然進去了,往往會有「待青天」之心理期待,然「天下烏鴉一般黑」,期待歸期待,即使真盼得一隻白鴉,那也僅只是一隻突變種而已,並不能就稱牠為「白烏鴉」,畢竟天下並無叫「白烏鴉」者流,就如將教室書寫用之白板叫做「白黑板」一樣的不合乎邏輯。
身為公務員,高官常自稱「公僕」,是真心想做好政務,以服務主人翁人民,還是公開將下屬當僕人?這也是多數基層公務員之悲哀,任勞任怨外,還須忍受任人踐踏,任人宰割之命運。
呂蒙正之勸世文有「時也,命也,非我不能也」,是生不逢時?是時不我與?常聽人言「不為五斗米折腰」,那是因為還沒有真正餓肚皮,一旦餓得發慌,不僅會為「一斗米折腰」甚且會「飢不擇食」。馬斯洛之人性需求理論,最先須滿足的就是「生理需求」,求溫飽,否則「飢寒起盜心」,什麼事做不出來。當然,漸次才是講求所謂之自尊,才能「溫飽求道心」,此時才會考慮「什麼事做得出來」,這就是人性,凡人皆然。
嘗遇過,高考分發來單位實習者,因不習單位之工作性質,毅然離職,不惜得來不易之高考,這是風骨?是個性?其實皆非,這是年邵輕狂,連個資格皆不想取得,試想還能成何大事?世事皆能如個人之意嗎?公務機關哪個是涼門?哪個不黑暗?看看,有哪個機關白天不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