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MA是Stone Mastic Asphalt 的縮寫,中文翻為石膠泥混凝土。1960年代由德國發展,後廣泛應用於歐洲國家;美國在1990年代引進;台灣師法於美國,目前還未大量使用於道路鋪面工程,施工經驗還在起步階段。 SMA具有三多一少之特性,所謂三多就是粗骨材用量多,填充料用量多及瀝青用油量多;一少為細粒料用量少。 SMA為跳躍式級配瀝青混凝土,與傳統之密級配瀝青混凝土的連續級配,迥然不同。與開放級配瀝青混凝土或多孔隙瀝青混凝土之級配性質較相近。 以標稱粒徑1/2”者為例,因為通過#4之規範為20-35%,在實務上,其粗粒料之用量常大於七成。通過#200之規範要求為7-12%,且不得使用粉塵回收料,故填縫料的用量至少在7%以上,通常會用到8-9%之間。 當然,扣掉上述兩項,細料料的用量就顯得比DGAC或BTB來得少許多。 瀝青用油量,因為粉料多,當然用量就會很高,實務上常達6.5-8.0%之間。 為防止垂流現象的產生,在配合設計中會加入約0.3%的纖維。 依文獻,因SMA具有較粗糙之表面紋理,所以抗滑性較佳;因為係利用高含量之粗骨材,藉其相互間之楔作用以形成堅強之骨架結構,來承載路面荷重,因此較不會產生車轍;經壓實之混合料之間充填以高量之瀝青膠泥及填充料,能防止水分的滲入,所以耐久性較佳。 常被用於重交通量的道路、機場及碼頭等鋪面的面層。中國學者沈金安的書中提到很多應用實例及失敗案例,有志於此道者,可自行購閱。 本段今年度之路面整修工程中,試辦一段約1.5車道公里,詳細成效容後再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村夫阿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