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十年代鄉下國小生活記趣(續五)


 



剛過完七月半,今天來談談昔時之中元普渡。猶記得當年之中元祭典,是從農曆之七月初一,亦即所謂之開鬼門起,一個月內,每天皆有人拜拜。


有言道,「長工望落雨,乞食望普渡」,在早年之農業社會,此諺還真貼切。在農業社會中,因為工作機會不多,僅是大農家才會請工人,經年累月住在地主家,即所謂之長工,顧名思義,長年工作人員。其待遇之微薄,實非現代人可想像。


記憶中,家族中年長之伯父,幫人作長工,一整年十二個月,千辛萬苦之所得為穀子一千台斤。若換算成現在之價值,約為新台幣一萬四千元。折合工作單價約為每日三台斤穀子,約四十元新台幣。


這還是宗伯身為長工頭才有之待遇,其他閒工,待遇更等而下之。所謂長工頭是集百藝於一身,田裡以牛代勞之事,不論犁、耙,須樣樣精。園裏之菜種情形亦須知曉,何時適合種植何種菜,均需依節令下種,務求老闆之灶腳有菜可食,否則僅有回家吃自己一途,老闆是地主,不是慈濟,不是慈善家,無須對窮人客氣。


下雨天,農事除插秧時節外,可不出外,僅須在家做些籃、籮可也。老闆家中一年所需之畚箕、菜籃、洗衣籃、捉魚籃等,撈飯所需之飯籮,雞鴨鵝等家禽棲身之儖片等等,舉凡竹子加工品,皆須會作,且須精巧。否則四不像,亦會被炒魷魚。


下雨天,還有一件事,就是搓繩子,不管是草繩、麻繩或苧麻繩。一年所需,皆須備齊。若還有空閒,則須幫老闆之媳婦軸娌作家事。打水、折草茵、砍材火等等。當然偶爾老闆心血來潮,亦會要求磨米漿以作各式各樣之粄,打打牙祭,祭祭五臟廟。


年尾時,過臘月二十四即放年假,續雇者約至年初十即須上工。當然,這期間還有一場尾牙宴,這是長工的最愛與最恨,所謂的愛恨交加、所謂的如坐針氈,其心境應非現代人所可理解,回家吃自己,那嗷嗷待哺之幼子托誰?那風燭殘年之長者又如何奉養?


依人性,有錢人,通常皆是較不通者,若有老闆略有人性,則長工們將是感激涕涶,誓效犬馬。當然,亦有知書達理之積德者,能體窮人之苦,能賞斗糯米,讓其能蒸過年糕祭祖,則更會幫忙到除夕。這是窮人之宿命,窮人之悲哀,要怪就怪其「劣祖劣宗」吧。既然家無恆產,又何必以傳香火為由,生下一堆受苦受難。


「長工望落雨」並非希望老天落雨而不工作,僅是希望換個工作環境,圖個較輕鬆而已。長年無休,仿如現代之7-11,只是長工非四班輪班,係採一班到底制。


再說「乞食望普渡」,乞食即乞丐也,因種種因緣,淪為乞食者。或因殘廢、或因敗家、或因算命者說其乞食命。總之,就是要以乞討維生。復因農業社會,現金少見,皆以乞討食物居多,顧名「乞食」。


平常日,一般家庭皆是捉襟見肘,能乞討到的食物有限,以至於有一餐沒一餐。有些乞者,還會練就一身武藝來加強乞討效果,諸如:抓龍、唱歌、賣藝等等。抓龍即按摩也,通常是視障者。唱歌則以身障者居多,有時還會帶一群小孩,而賣藝者,有時則不在乞者之列。


農曆之七月,民間稱之為鬼月,七月初一開鬼門,讓一些無人祭祀之孤魂野鬼出來,享受人們之祭典。月底則關鬼門,讓其又回到另一個世界。而這個月之每一天,都可拜拜,且會分區舉行大規模之拜拜,殺豬倒羊的,忙煞時人。


像我們家鄉,因地處窮鄉僻壤,並無七月之大拜拜,但十五之拜門口還是不可免。時值第二季之插秧農忙,基於「先顧腹肚,再顧佛祖」之考量,拜門口則選在晚餐後。


當天,農事約做到六點,回得家來,草草吃個晚餐,洗身後即進行拜門口之準備。祭品除雞、鴨、魚、豬外,舉凡當季之農產品,皆在祭品之列。諸如金瓜、冬瓜、瓠瓜、穀子、白米、麻竹筍、生薑、龍眼、鳳梨等等。


因為是農家,當然地,就會做些粄類祭拜,諸如菜頭粄、芋頭粄、米篩目、麻糬等,還會買些餅乾、糕點,也會買幾瓶汽水、紅露酒等,以這些祭品,將祭桌擺滿。金紙等紙錢,則有更衣、銀紙、刈金、土地公金等,較功夫的,還會有鞭炮。


擺飾妥當,即由家中長者焚香,全家人一起上香祭拜,並於每樣祭品上皆插上香枝,以示敬意。並以香枝插於地上引路,從自家門口延續到外面馬路,以引亡魂。


因為是三合院式之住宅,最多時有十幾戶人家,小孩還不懂事,則會於焚香後到各家巡視,並加以品頭論足,比較一番。接著是二輪香,三輪香,整個祭拜過程約需兩個鐘頭。


當然,拜完後才是一家人之歡樂時光,每人會分龍眼、糕餅、糖果等,並由媽媽們斬切鷄鴨肉,大啖一番,接著是汽水,小孩們個個皆露滿足相,而大人們也會開瓶紅露酒享受一下。這就是家鄉的七月半拜拜,如今雖已事隔半世紀,但記憶猶存,特別誌之,以饗諸位大德。(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村夫阿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