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諺語(十五)


 



今天續談有關狗的台灣諺語,介紹一些昔時家鄉較俏皮之俗諺,以饗諸位大德。首先來說「痟狗舂墓壙」,這是一句罵人行動莽撞的話,就如華語的「走路不帶眼睛」般。


話說痟狗舂墓壙」是確有其事的,昔時台灣經濟雖說不是很繁榮,但也有城市的形成,古城遺址中或可隱約找到城牆之遺跡。人居城內而人死則埋屍城外,此種城郭常為荒塚,被視為陰地,人跡罕見。若以現在之桃園市為例,則三民路沿途即為當年之城郭。


早年,人民普遍的窮,人死時僅能採薄葬,買個「四角仔」已是算好的,更等而下之者為以草席捲一捲,挖個坑埋下,即算不曝屍荒野了,真正用較好之棺木厚葬者鮮有。


現在偶於路上碰到不遵守交通規則之騎車者,常會以詼諧之口吻,要愛妻幫忙看看,其機車後座是否有帶一領草蓆,不為甚麼,只因為那是「捲草蓆」的行徑,帶草蓆方便行事,否則會曝屍路旁,成為「路旁屍」。


廢話少說,言歸正傳。話說當年,因貧窮致狗隻常成流浪狗,當饑餓難當之際,則會鋌而走險吃起死人肉來。筆者因年齡關係,未能親眼見其盛事,但家父是曾躬逢痟狗舂墓壙」之實景。


據家父說,那是發生在約70年前的桃園草店尾,亦即以前的桃園女中,現改為環保隊處。當年那裡是城郭,有天一大早家父騎腳踏車進城,時間上是早了一點,約寅時時分。當騎至臨事地點約500公尺,即明確聽聞狗之唉叫聲,本以為七早八早哪個閒人就在打狗,再騎近點,則見五六隻野狗排成一排,依序前衝以肩胛頭去撞棺木,原來那是個新墳,土堆下即為「四角仔」。


狗隻是先用腳爬開覆土,再以其肉身衝撞,等撞開後即分食其死屍,這就叫痟狗舂墓壙」。據說,吃過死人肉的狗,其雙眼是發直的,故稱痟狗」,也有簡單稱為「墓仔埔狗」的。通常是採夜間行動,不會主動攻擊活人。現代常將在墓地討食者稱為「墓仔埔狗」,那是不對的,稱「土公仔」已是過份,不能稱「墓仔埔狗」。


之所以會成為「墓仔埔狗」,並非狗之本意,而是環境使然,始作俑者或說元兇應是人類,能不汗顏嗎?若能像現代般飼養,牠會淪落為「墓仔埔狗」嗎?


當一件事情之發展,「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時」,或是華語說的「吃不到羊肉,還沾了一身羶」,我們可以說「狗頭滴著烏麻油」。麻油當然是以芝麻壓榨而成,而黑麻油則是由黑芝麻壓榨得來,顏色較黑,味道濃郁香醇、熱量高、具補中益氣及滋養五臟的功效。


坊間常見之麻油雞、麻油腰花等料理,皆係以黑麻油為佐料。據說黑麻油還具有退淤之功能,當年身體碰撞瘀青時,老輩人即會以麻油推之。


當狗頭被滴到烏麻油時,憑狗的靈敏嗅覺,是一定能聞到香味的,但就是無法舔到,這就會急煞餓狗,人說「看有食無干擔癮」而此即為「聞有食無干擔癮」了。


急性子的人,當要人做事,而其人卻慢吞吞的,一副「急驚風碰到慢郎中」狀,或是要人做事,人家卻是不搭不理時,此急性子者會說「差豬差狗,不如家己走」。偶而為之,還不覺得累,但若總是「事必躬親」,則將會累死自己,即使是諸葛再世,亦將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屆時忠烈祠中又將增一條新魂。


奉勸身為主管者,不要有此種「差豬差狗,不如家己走」的心理,世界上並非僅你行,或許是你被反授權亦有所不知。當你差遣的是豬是狗時,你都認為「不如家己走」了,那如果是豬狗不如的,你不是更早過勞死嗎?不過也請你放心,只要你的訃聞一到,一定會去為你上香的,你就安心的去吧。(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村夫阿土 的頭像
    村夫阿土

    村夫阿土的部落格

    村夫阿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