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鄉下國小生活記趣(續一)


 


猶記得,當年讀小學時,是為物資匱乏之年代,課外讀物猶缺,一個班級五十幾人,僅有一份國語日報及一本「小學生」雜誌,別說電視,當年家中連電燈皆無,尚以煤油燈、蠟燭照明,還真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平時,放學後趕快趁天黑之前,做完指定功課,才是嬉戲時間,若留到晚上,「挑燈夜做」則難免一頓罵。


    童年,一至四年級,或許是歡樂時光,功課有限,一個學期考試四次,其餘多在嬉戲中。學校操場外,廣大之田野,田間小埂、小溝,即是最佳之嬉戲空間。雖然,我們家種田兼種菜,農事較諸純種田者為多,然幼齡之我,仍會忙裡偷閒,嬉戲一番。


    記憶中,兩個村子的同學家,似乎成了課餘之去處,尤其是「十月冬」收成之後的廣大田野,挖田蚌、挖泥鰍、挖鱔魚,偶而也會控窯一番,當時是以在竹林中折乾竹子為材火,燒烤的有地瓜、芋頭等,當然,熱情的大人會參與指導,當窯造成時,進而升火燒泥土,直到土燒紅了才丟入地瓜芋頭等,經覆蓋好後,即是等吃之時。此期間,會玩騎馬打仗、玩躲避球或追逐的遊戲,雖記憶猶存,但也有不愉快的回憶,就是被鄉愿者追打說小孩子玩火之事。


    童年時光,似乎是在窮困中歡愉度過。若質問說既是「窮困」又是「歡愉」似乎矛盾,但筆者認為一點多不矛盾,窮困是物質面的,而歡愉卻是精神面的。物質匱乏致生活窮困,但舉村均貧,則不覺窮困。偶有肉吃,則是為天大之恩典,偶有買一件衣服一條褲子,則可樂上好幾天,甚至連夜裡睡覺時作夢都會笑,生活除吃飯之壓力外,較諸於現代,真可謂無生活壓力可言,尤其是孩提,乳臭未乾,更是不知愁滋味,故云歡愉童年,諸位大德是否可理解。


    當時,國小畢業上初中是需考試的,而縣內有省立初中兩所、縣立初中四所,僧多粥少,且第一志願皆以省立為目標。因此,國小五年級開始皆有課後輔導,當年稱之為「惡補」。加上僅考國語、算術兩科,歷史、地理、自然、公民等似乎僅是點綴,音樂課則每月上兩次,每次四十五分鐘,體育課除躲避球外還是躲避球,每月一次,也是每次四十五分鐘。


    音樂課常敎「反共抗俄歌」、「家在山那邊」、「反攻大陸歌」及「青海青」等,政治意味十足,難得有「杜鵑花」、「茉莉花」等抒情歌曲。而每天晨間升旗典禮中,需唱國歌、國旗歌,朝會後則唱「反共抗俄歌」、「反攻大陸歌」,當年小學生之政治教育,較諸現代之軍隊尤甚。


    每學年,難得有運動會,因為村民無經費,政府也不會補助經費,就是這樣之時代。偶有遠足,是為學校之大事,當然更是學生之盛事。遠足是走路到鄰近之國小,學生會由父母準備便當或麵包,能帶一瓶汽水更是驕傲好幾天之大事。


    到鄰近國小後,是進行所謂的躲避球友誼賽,但記憶中尚依稀記得,每次皆輸,不被「剃光頭」已是萬幸。何以致此,是實力太差?是團隊精神不夠?都不是,是對方「以逸待勞」所致。因為,當其他學校遠足來我校友誼賽時,也是與我們同樣的命運。


    二年級時,學校舉辦台北兒童樂園、動物園之旅行,因需旅費,全校僅一部車的師生參加,有幸我與當時五年級的姊姊均參加,穿著新制服、新鞋子,還揹一個新水壺,好不威風。坐的是客運公司的客車,雖是木板座椅,但還是興奮好久,愉悅之心情取代舟車勞累。


    因為是鄉下小孩,除沒坐過車外,更沒看過動物園中之動物,諸如大象、猴子、長頸鹿、斑馬、蟒蛇等等,就如劉姥姥進大觀園般,一切都是那麼新奇,那麼美好。可惜當年,校方亦未曾為我們留下半張留影,令童年僅留在記憶深處,來年老人癡呆之際,或許對童年將是一片空白。


    僅在此奉勸諸位大德,若您身邊有少小,不妨花點心思,為他們留下倩影,較諸於任何錢財皆貴重,年齡越小者之留影頻率需越高,例如出生嬰兒,滿月前須每日留影,因其每日之變化太大了,雖不至於如嬰兒歌之描述「一暝大一吋」,但還是日有所長,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皆是為人父母、為人長輩者之笑談題材。天真無邪之時光難再,宜多把握。


    漸長,頻率可拉大,但是仍請多留影,陪著「從己身所出」成長,即是一種幸福。這是筆者的感觸,也是筆者之經驗,願提出與大家分享。除非,你能如筆者般,向多啦A夢借來時光隧道機,回到當年時光。(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村夫阿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